当前日期时间
当前时间: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我国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上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6-11-18 15:35:27    文字:【】【】【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问题,介绍了物流企业的发展背景,提出了论文主要的研究框架。分析了物流企业所需运用的相关理论,解释了对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研究的必要性,剖析了我国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民营物流企业各具产业和地方特色,形成了以轻资产为优势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阵营,也就是民营物流企业阵营。无论从物流服务,还是资产规模、提供的角度来看都明显小于国外和国有物流企业,但这些企业也具有进入第三方物流领域的优势。我们结合民营物流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促进民营物流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民营物流 第三方物流 信息化 发展策略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物流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甚至将物流业列入国家重点规划振兴的十大产业之列。在此大好形势下其众多的生产企业与商贸企业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优越的物质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许多物流企业便在此应声而起,纷纷进军物流业。物流行业发展到今天,已从一开始的企业之间的简单货运形态发展为日渐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并且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的运用,物流理论的发展,第四方物流正走入我的视野,物流行业的发展可见一斑[1]
     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而且,它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相对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物流服务创造的是产品的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并正在成为全球发展中的热点和新的效益增长点[1]。物流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存在着专业化物流水平较低,物流基础设施、装备条件比较落后,物流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随着外资企业纷纷抢占国内市场,国内物流企业面临的生存竞争将更激烈,而中小物流企业受到的冲击将更加激烈。本文试图探讨在面对强大竞争对手时,我国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该如何生存和发展。

(二)研究意义

     由于我国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物流产业基本上处于分散、割裂、封闭和无序竞争状态。与此同时,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中国物流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外的物流巨头利用技术、资金和全球网络优势逐步吞噬着国内的物流市场。在这样的市场态势下,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谋求生存和长期发展,并进而追求向国际市场的扩张,就必须要注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培育。
     要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对物流的资源进行整合。资源整合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物流效率,从整体的角度发挥物流的效益,实现“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有利于物理供应链上的各企业相互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物流资源;有利于我国民营第三方物流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此,我国民营物流业必须尽快的实施资源整合,实现物流的优化,提高我国民营第三方物流的竞争力。

(三)文献综述

     目前,中国物流产业主要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三种类型。从目前中国物流现状来看,由于物流网点布局范围、配送人员数量及服务、配送工具等原因,民营物流公司市场份额低于国有物流公司。从民营物流公司的市场发展现状来看,由于中国民营物流公司起步较晚,市场规范度不足,其市场发展良莠不齐,业务的集中度不高。加之,民营物流公司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导致近年来物流企业数量急剧攀升,盲目扩张,市场出现“小、弱、散、差”现象,缺乏品牌影响力较强的全网型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民营物流企业尚未出现。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认为,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物流公司的投资机会除民营物流企业外,可考虑面向客户提供系统的供应链整合服务的物流服务提供商、物流IT技术提供商及数据服务提供商等两大方向。不可否认的是,民营物流公司的可进入机会较好。2009年10月出台的新《邮政法》对创立物流公司的资金规模设定了明确标准,据现有的行业数据显示,目前约80%的民营物流企业不符合这一条件。因此,引入资金或建立联盟是大部分小型民营物流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2]
     黄有方等人研究了制作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针对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离制造强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以及我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不大的状况,提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等概念的定义;阐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所具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剖析国外企业“两业”联动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值得我国思考的10点启示;在分析我国制造业、物流业及“两业”联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两业”联动的6大趋势,归纳出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7个问题并提出7项建议,指出从拥有走向控制应该成为“两业”联动共同的核心价值和追求目标[13]
     厦门理工学院的吴小梅对我国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现阶段我国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外部机遇与威胁、内部优势与劣势;接着应用英国著名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的物流市场七边形模型,对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战略定位,提出我国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走区域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对多数企业而言,应提供基本水平、整合程度较低的物流服务;最后提出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14]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吕鸿江等人研究了转型经济背景下民营企业战略选择的本土化研究,通过对中国转型经济民营企业数据的本土化研究,探讨了环境特征对民营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民营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程度较高时,企业倾向于选择前瞻者战略,较少选择防御者战略和反应者战略;当民营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化较快时,企业较少选择前瞻者战略;民营企业选择分析者战略受环境特征影响不显著。该结论是民营企业战略选择研究的本土化延续,它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化并深入探讨了该问题背后的情景因素和理论原因[15]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的种美香等人研究了民营物流企业成长动力机制,民营物流企业成长史民营物流企业积累、整合、有效利用内外部资源,以应对乃至创造市场变化,从而使自身获得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流程。民营物流企业自身的独特性会使其成长特征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成长特征,由此则意味着其成长过程具有综合性,是一系列成长动力要素复合的结果[16]
     上述研究立足点更多的站在整个物流行业,对于我国民营第三方物流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也没有提出具体的措施,即使提出了一些大的战略也没有做具体的分析,因为没有考虑到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和操作层面上的困难,本人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结构方面讲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介绍了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概念与特点;
2. 解释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价值理论;
3. 介绍了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
4. 列举了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5. 提供了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策略。

二、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一)物流的概念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到物流一词,并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小同的一个问题”[6]。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出现了大量产品过剩的、需求严重小足的经济危机。而对这种形势,企业提出了销售和物流的问题。此时的“物流”指的是商品销售过程中的实物流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军队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将其运用于战争活动中。其中所提出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后来,“后勤”一词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出现“商业后勤”,“流通后勤”的提法。这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因而是一个包含范围更广泛的物流概念。自从1915年提出的Physical Distribution之后,经过70多年的实践,人们对物流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Logistics。现在欧美国家把物流称作Logistics的多于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包含生产领域中的原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厂内物流,流通过程中的存储和运输配送即Physical Distribution[6]。可见物流是超过一家一户的而向社会为目的的社会物流,又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随之发生的企业物流活动:既是社会性很强的社会经济大领域,又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小能截然割裂开来。
     “物流”概念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从国外传入我国。其一是在80年代初,随着“市场营销”理论的引入从欧美传入,因为在欧美的所有市场营销教科书中,都毫无例外地要介绍“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两个单词直译为“实体配送”或“实物流通”。其二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从欧美传入日本,日本人将其译为日文“物流”,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这一概念至今。
        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对“物流”做了确切的定义:“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我国对物流的定义,基本的关注点在于“物品”的流动[7]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界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作为一种新的物流形态,受到广泛关注。但究竟什么是第三方物流呢?
      在《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第三方物流定义为:“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这一定义明确了“第三方”的内涵,即物流服务提供者作为发货人(甲方)和收货人(乙方)之间的第三方,代表甲方和乙方来执行物流功能[7]
     从概念上分析,第三方物流应有下述特征:
     (1)外部联盟。由供方与需方之外不持有所有权的外部企业承担物流职能,物流服务双方有合伙联盟的关系,利益分享,风险共担。
     (2)长期契约。第三方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有长期合作的契约而非短期服务,通过契约形式来规范和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合作关系。
     (3)系统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货主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多功能的系统管理,负责全部或部分物流系统的设计、管理、运作。
     概括而言,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根据长期合作契约,部分或全面代理货主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运作管理,并取得回报的一种专业物流服务模式。
     作为一项外包服务,第三方物流起源于欧洲,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而真正启动却是在近20年,原因如下所述:
     (1)竞争的压力要求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生产效率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竞争的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迫使企业越来越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保持和加强;同时,出于运营成本和生产效率的考虑,产生了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需要。物流向来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人、财、物及时间耗费的大头,从理论上讲,专业的物流公司或提供部分物流服务的企业(如运输公司、公共仓库、货运代理等)由于在规模、专业人员及设备、标准化作业等方面的优势,比起传统的企业(生产制造或经销商),具有较低的作业成本、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好的服务水准,使用第三方物流能使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核心业务中去,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求物流从功能分散走向系统管理
      逐渐进入“信息时代”的现代社会,由于需求多样化的拉动,经济结构愈趋复杂,出现了减量化趋势及“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物流需求;物流对象也从大宗物资为主体,向多样化和“轻、薄、短、小”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买方市场环境下,获得了主导权力的用户又必然提出低成本、高水平服务的要求,例如,准时的要求、零库存的要求,以及物流服务到户、到库甚至到线的要求等等。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大规模生产运输已经不能解决复杂经济结构体系中的物流问题。多样化、小批量、短周期的特点要求专业化、信息化管理的物流系统,而在这一方面,专业化、规模化运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
     (3)规模巨大的企业面对全球市场物流管理成本巨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和新兴市场的形成,企业将不得不采用全球战略,以寻找他们的生产资源。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经营不断延伸,出现了一大批立足于全球生产、全球经营和全球销售的大型全球性企业。这些企业的出现不仅使世界上都在经营、消费相同品牌的产品,而且产品的核心部件和主体部分也趋向于标准化。在这种情况下,全球性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获取超额利润,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利用资源,通过采购、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全球化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发挥最大的规模效益。但是,在此过程中,有两点是必须加以关注的,一是全球市场的异质性或多样性,决定了企业“从外到内”的思维方式,即企业不仅要考虑通过规模经济的实现来降低成本,而且要考虑积极发挥范围经济,即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又能有效降低费用;二是当一个企业服务全球市场时,物流系统会变得更昂贵、更复杂,结果导致前置时间延长和库存水平上升。当公司进入新市场而物流系统不匹配时,比如能力不够或市场、产品有不同的物流特征,对于物流管理来说,无疑大大增加了难度和成本[3]
      因此,综合上述的两个问题,企业在实施全球化物流时必须处理好集中化与分散化物流的关系,否则将无法确立全球化物流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物流外包就有了充分理由。
    (4)电子商务型民营企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搭建所需的配送网络
    1999年开始的电子商务热,一年多便急剧冷却,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物流瓶颈”。最初人们认为,电子商务可能存在若干个瓶颈,但是在时间过程中,惟一不可以短时间越过的只有“物流瓶颈”。过慢的速度、过高的物流成本、恶劣的物流服务,使得在网上一瞬间就完成的电子商务所节约的那一点时间、那一点费用和所获得的服务满足变得毫无意义。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高效流畅的外流配送网络,而搭建自己的物流平台显然成本过大,物流外包是必然选择[4]
    (5)技术手段的变化使物流外包成为可能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条形码与扫描、销售时点信息管理系统(POS)、电子定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无线电射频系统(RF)、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广泛应用为物流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使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用户对合同物流的监控几乎与自己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没有什么差别,从而大大促进了物流外表的需求增长[4]

(三)民营型物流企业的概念与特点

      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参与方既有国外物流企业又有国内民营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指从传统的专业性的运输公司,地方性的仓储运输企业、货物代理企业等转变而来的企业,同时也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的物流中心城市之外的武汉、重庆、西安、成都和济南等主要的二级城市数量上迅速增加、质量上迅速成长的私人物流企业[8]
      国内注册从事物流行业的民营公司已有三万家,这些企业大多数为提供区域内服务的民营物流企业。这些企业各具产业和地方特色,形成了以轻资产为优势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阵营,也就是民营物流企业阵营。无论从物流服务,还是资产规模、提供的角度来看都明显小于国外和国有物流企业,但这些企业也具有进入第三方物流领域的优势。
      首先,这些企业具有提供库存管理、运输、加土装配或通关代理等服务的经验,其成熟的经营方式和方法可以直接引入新的物流服务中。其次,这些企业现有的设各、设施可以用来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省去了更换设备设施的麻烦。第三,它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关系客户资源和原材料供应商资源,这些资源在企业进入现代物流业时能起到极大的作用。第四,它们有的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服务网络,拥有众多的合作伙伴,这些战略性资源可以帮助它们迅速地具各提供全方位现代物流服务的能力。这些都使得本文中特指的民营企业的进入壁垒较低[5]
      同时,它们在粗放式竞争及全程物流独立承担和质量保证方而的竞争劣势具有共同点。一方而,他们面临着大型物流企业综合服务的竞争。如果根据物流机能的整合程度、企业的资产结构、企业的服务范围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分为综合型、专业物流型、非资产代理型三类,则占少数的大型企业能够发挥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的优势降低运作成木,同时提供高附一加值的综合型服务产品,民营物流企业一般从事后两类业务。高收益和低成本共同造成了大企业的高盈利率。这给民营物流企业造成了经营压力。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物流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公认的物流服务标准,多数民营物流企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不高,规模较小,相应的物流成本较高,一般只提供单一或低端的物流服务,增值项目很少,企业内为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之间彼此的经营能力差别不是十分明显。竞争的焦点集中在规模的大小、服务覆盖地域的广阔与否、服务种类的多少上面,是一种以粗放式为主增长方式的竞争格局,这使得民营企业竞争对手之间的模仿相对容易,竞争手段往往集中于加大设备投资、价格竞争,造成过度竞争。
 
 
栏目导航
 
 
新闻搜索
 
 
当前位置
脚注信息